何谓“孤独症”?
孤独症——婴幼儿发育障碍。症状命名,因为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,但可以确定的是“多因素致病”。即每个孩子的致病原因有所不同。目前尚无可以治愈孤独症的任何医疗手段。
"孤独症"和"自闭症"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。"孤独症"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;"自闭症"则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台湾、香港、地区,亦包括日本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。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"autor",原意为自我,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--他们的自我兴趣。
"孤独症"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Leo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。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,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,但却有很短的历史。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。
2007年12月24日联大通过决议,从2008年起,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“世界孤独症日”,这个决定使全世界与孤独症相关的组织形成一个共同的声音,抗击这一可怕的疾病。
中国直到2006年制订的《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规划》中,才把孤独症列入精神残疾行列,但并没有说明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残疾的根本不同,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来认定孤独症儿童,调查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及残疾程度;更没有规定专门的的机构去研究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和康复训练办法。
孤独症的发病率:
近年来,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。我国内地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也逐年上升。
研究表明,全世界现有孤独症患者3500万人,其中40%是儿童;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名孤独症儿童诞生。
有关机构调查后认为,在中国,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,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。2001年,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,圈定 0岁~6岁的6万名儿童为调查对象。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,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,据保守估计我国大约有150万-250万孤独症患者。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,但近年来有专家研究表明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/166。
该病男女的发病率差异显著,男女比例大约是4∶1。而在我国,男女患病率的比例更为悬殊,约为6∶1到9∶1之间。患上孤独症的儿童在外貌上与正常孩子无异。
孤独症的症状行为表现:
一、人际关系障碍
1、没有依恋行为
不理人、自己玩自己的;不粘人,(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,喜欢大人抱他、逗他、陪他玩)。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“生活的工具”,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,(而不是“情感对象”)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。
2、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
看到妈妈来了,爸爸下班了,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,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;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,不认生。
3、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
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,很少主动找人玩,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,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。随年龄增长,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,但仍表现出对“人”不感兴趣的特征。
二、沟通障碍
1、语言沟通障碍
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。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,就是因为“几岁了,还不会说话。”主要表现还有:咬字不清,说话速度太快,音调太高或太低;说个别字词、而不说完整的句子;仿说现象明显,如背诵诗歌、广告词,或重复他人的问题;难以交谈,如被动回答,答非所问,重复提问,话题单一;人称代词错用,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,“我”与“你”混淆。
2、非语言沟通障碍
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,眼光常飘忽不定;不会用手势、表情、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。
三、刻板行为
1、对人、物的固定反应
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,做固定的动作,不懂得应因人、因时、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;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;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。